老周摘要:近年來國產特種兵影視劇是很熱門的,1954年上映的《渡江偵察記》應該可以算最早的特種兵題材影片,再到2011年上映的《我是特種兵》掀起了一股特種兵題材的熱潮,直到最新的《紅海行動》、《特戰榮耀》,七十年國產特種兵影視的進階之路。
当42岁阿娇跟41岁阿sa站在一起,我才彻底明白,什么叫顶级骨相
近年來國產特種兵影視劇是熱門的,1954年上映的《渡江偵察記》應該可以算最早的特種兵題材影片,再到2011年上映的《我是特種兵》掀起了一股特種兵題材的熱潮,直到最新的《紅海行動》、《特戰榮耀》,七十年國產特種兵影視的進階之路。先來說說《渡江偵察記》,肯定有人會問,不是特種兵嗎?怎麼是偵察兵?特種兵這個概念在中國其實很早就有了,但是最初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,這個特種兵的概念和現在特種兵的概念截然不同,那時特種兵是指除了步兵以外的技術兵種,包括炮兵、裝甲兵、騎兵、工兵等等,都算特種兵。最典型的,是解放戰爭期間,東北野戰軍、華東野戰軍都組建了特種兵縱隊,這個特種兵縱隊主要就是炮兵和裝甲兵。之後幾十年裡,解放軍就基本淘汰了這個特種兵的概念。但是解放軍在實戰中,現代意義的特種兵其實也已經出現了雛形,在解放戰爭、抗美援朝以及1980年代南疆作戰中,都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特種兵意義的作戰行動。不過沒有出現特種兵的名稱,執行這種非常規作戰任務都是偵察兵。解放軍從軍區到軍、師,各級編制單位都有直屬的偵察部隊,編制規模有偵察連,有偵察營。偵察兵除了擔負戰術偵察任務,也擔負滲透、襲擾、破壞等特種作戰意義的任務。而且在訓練上也已經逐漸接近於國外特種兵的訓練。直到1990年代,才逐漸接受了國際上普遍的特種兵,特種部隊的概念,並且在各大戰區、各大集團軍都成立了特戰大隊。所以,以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真實戰例爲原型的《渡江偵察記》,解放軍先遣渡江的偵察分隊其實擔負了戰略偵察的使命,但是具體作戰方式上,完全就是特種兵所擔負的非常規作戰。那麼,《渡江偵察記》其實就是特種兵題材,並且可以說是新中國最早的特種兵題材的影視劇。
在片中,由孫道臨飾演的解放軍偵察連李連長帶領的偵察分隊,滲透、偵察(尤其是喬裝偵察),基本就是現代特種兵的任務。在當年這樣的作戰樣式,絕對非常吸引人的。《渡江偵察記》的臺詞十分經典,李連長用報話機呼叫:“黃河!黃河!我是長江!”一時膾炙人口。而李連長和陳述飾演的國軍情報處長一段對話更是精彩:當時,李連長帶着手下化妝成國軍工兵,開着卡車半路上被情報處長帶領的摩托車隊攔了下來。李連長的卡車在摩托車隊前停了下來,情報處長坐在摩托車鬥裡衝着卡車高聲詢問着:哪一部分的?李連長從駕駛室裡跳下來,跑步來到了情報處長坐的摩托車面前,然後立正敬禮,回答:報告長官!我們是88師工兵營的,奉命來砍樹,江邊修工事急等用木料。情報處長:江邊那麼多民房不能拆嗎?幹嘛上這兒來砍樹?李連長:報告長官!江邊的民房都已經拆光了。情報處長用懷疑的眼光看着李連長,從摩托車上下來。他向卡車走去,李連長緊跟其後。情報處長邊走邊問:你們師長姓什麼?叫什麼?李連長:李國棟。情報處長:參謀長呢?李連長:曹世海。情報處長:工兵營長?李連長:張騰飛。情報處長:你呢?李連長:第2連連副江標。……一問一答,問的是步步緊逼,答的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。絕對的經典。
接着是1960年上映的《奇襲》,這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,志願軍38軍組織了由由38軍軍部偵察連、113師偵察連和兩個工兵排323人以及13名朝鮮嚮導,醫務人員和英語翻譯,攜帶一部電臺,600公斤炸藥,組成一支小分隊(已經相當於營級單位人數,說小分隊似乎不太確切),奔襲200公里成功炸燬武陵橋(在影片中是康平橋)的戰例爲原型。同樣是偵察兵,擔負的是滲透、偵察、攻擊重要目標,完全就是特種兵的作戰任務。和《渡江偵察記》一樣,都有化裝滲透、偵察的情節,也有汽車追逐的橋段,這在當年也是很少見的,特別是《奇襲》片中的汽車追逐比《渡江偵察記》更要精彩驚險,成爲影片的一大亮點。
但是,之後國產特種兵題材影視劇就出現了幾十年的停滯,當然這是和那個時代的大環境密不可分。一直到1980年代,隨着南疆對越作戰的時代背景,出現了一大批戰爭影視劇,但基本上沒有特種兵特採,儘管在這場局部戰爭中,已經出現了特種作戰的雛形。有一部1987年上映的《閃電行動》,內容上有點接近特種兵,但具體說是炮兵的觀察員,滲透到敵方戰線,爲炮兵指引目標。這和特種兵所承擔的任務還是有所偏差的。不過這部影片在軍事上非常專業,值得一看。一直到2006年的《士兵突擊》。這部在當年極其火爆的軍旅劇中,代號“老A”的特戰大隊選拔、訓練,第一次展現了特種兵的風采。不過,《士兵突擊》劇中關於特種兵的篇幅並不是太多,更多是表現由王寶強飾演的許三多,從一個“孬兵”如何成長爲一個優秀的特種兵。2011年上映的《我是特種兵》,這是第一次在片名上出現了“特種兵”,而且是全面展現特種兵的訓練、戰鬥生活爲題材,可以算是中國第一部全面展現特種兵神秘面紗的影視作品,是真正意義上的特種兵題材的開山之作。《我是特種兵》是根據劉猛的小說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》改編。原著小說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》在網上就很火,所以在電視熒屏上也同樣非常火爆,並由此引發了特種兵影視劇的熱潮。緊接着又有了《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》、《我是特種兵之或鳳凰》、《我是特種兵之霹靂火》三部姊妹篇,使得《我是特種兵》這個系列影響力和知名度都更加火爆。而第一部《我是特種兵》,也加上了後綴名《我是特種兵之子彈上膛》,作爲和其他的《我是特種兵》系列相區別。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文藝青年莊焱參軍,從一個桀驁不馴的新兵,進入偵察連,在一次演習中表現神勇,得到參加特種兵選拔的機會,隨後通過了嚴苛到殘酷的特種兵訓練,成爲一名特種兵,而且還進入了被譽爲特種兵中的特種兵,孤狼突擊隊。最後參加了與武裝販毒集團的實戰,擊斃販毒集團頭目。
再後來特種兵題材更是成爲軍事影片的大熱門,無論是《戰狼》還是《紅海行動》,片中的主角都是特種兵,不過儘管這幾部大片,票房一路飆升,也贏得了一片叫好。這幾部大片,場面是夠火爆,但是在軍事專業水準上,劇情和人物設計方面,確實還不如《渡江偵察記》、《奇襲》。,也正是由於跟風的特種兵題材影視劇接二連三,質量也是參差不齊,觀衆也有些審美疲勞了,在這樣的情況下,特種兵題材影視劇的熱潮才逐漸消退。2022年上映的電視劇《特戰榮耀》,儘管就劇本身來說,質量還算是中上,軍事專業性也比較到位,但是反響卻沒有再出現像之前幾部影視劇那樣火爆的局面,反響平平,無論是影響還是收視率,甚至可以說有些慘淡,這無疑是特種兵題材影視劇開始由盛轉衰的標誌。(本文圖片來自網絡)老周,本名周明,曾用網名光亭,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,曾多次在鳳凰衛視、上海電視臺擔任軍事欄目嘉賓。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,可在微店“知兵堂書店”、某寶網店“知兵堂書店”上諮詢購買。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“老周軍事”,製作軍事類音頻節目。在各大視頻平臺都開設“老周新觀察”視頻號,解讀軍事熱點,敬請支持。